企迪网-免费的企业信息发布平台 加入收藏
企迪网

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实施意见

日期:2013-06-03 来源: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 作者:管理员
关键字:

     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,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探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,促进上海“四个中心”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,现就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(以下统称“两化融合”),促进产业能级提升提出如下实施意见:


一、深刻认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意义

 (一)推进“两化融合”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

     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“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”以来,信息化已成为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,信息技术在产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、渗透与融合,有效带动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革新,极大提升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能级。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“两化融合”,是顺应全球信息化趋势、落实科学发展观、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要求的战略举措。上海要服从服务好国家战略,把“两化融合”作为贯穿今后全市信息化建设、工业化发展的一条主线,进行总体部署,全力推动实施。

 (二)推进“两化融合”是增强上海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

       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传统的工商业城市,上海具有较雄厚的产业综合实力。同时,上海信息基础设施功能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、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等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在国内领先,信息化与工业化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、更深层次上相互促进融合的基础。全面推进“两化融合”,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;有利于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和渗透效应,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、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;有利于上海整合产业发展资源,率先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,更好地在全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。

 (三)推进“两化融合”是提升上海产业能级的必然选择

      上海产业经历了调整中发展、发展中调整,当前正步入发展调整中提升的新阶段,电子信息、汽车、钢铁等支柱产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,航 空、船舶、医药等战略产业快速壮大,能源、材料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;以金融、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。为突破资本驱动弱化、资源能源匮乏、 市场竞争加剧等日益突出的发展瓶颈,上海产业亟需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,大力发展创新驱动、技术支撑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。在新的发展起点 上,通过“两化融合”促进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产品的发展,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,提升传统产业能级,催生新兴产业门类,加快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。

二、明确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总体要求

 (一)基本思路
      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,以加快提升上海产业能级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总体目标,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、促进政 府职能转变这一主线,抓住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、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、企业管理和行业服务信息化、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四个切入点,通过“两化融合”提升传统产业、壮大支柱产业、发展新兴产业,促进上海工业由大变强,确保上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。

 (二)推进原则

      1.统筹规划,分类推进。加强全市“两化融合”工作的统筹规划,形成和完善指导全局的工作机制和规划方案;根据各产业门类、各区域的特点,形成各有侧重的推进策略。

      2.点面结合,重点突破。结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、高新技术产业化、企业技术改造等工作的推进,集中全市力量和产业发展资源,通过以点带面,聚焦重点产业、重要环节进行突破,逐步形成示范推广效应。

      3.政府引导,企业主体。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,激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、提升产业能级的积极性;各级政府部门要形成合力,主动承担好政策扶持、平台搭建、资金引导、人才培养等工作。

 (三)发展目标

      1.2009年到2011年,为规划布局、重点突破阶段。制订《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行动计划(2009—2011年)》(详见附件),明确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思路、目标、重点产业领域、重点专项工程及保障措施,基本完成“两化融合”总体规划,基本形成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,推动信息技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关键环节、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的创新应用,“两化融合”发展指数达到75。

      2.2012年到“十二五”期末,为全面推进、整体提升阶段。基本确立以“两化融合”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,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在产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,基本形成适合特大型城市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,上海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在全国前列,“两化融合”发展指数达到85。

三、大力推进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,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发展

      以先进制造业作为全面推进“两化融合”的核心内容,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过程中,以重点行业为主体,推广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门类的深入应用;以骨干企业为依托,实现信息化对工业生产的全方位渗透;以优化产品功能为着力点,不断提高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。

 (一)全面推广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应用
      钢铁、石化、汽车等支柱产业重点推广跨地域协同制造、全流程业务监控、企业级信息集成等信息技术应用,提升产业内涵发展。航空、船舶、海洋工程等战略产业以产品全周期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为重点,推动产业做大、做强、做精。装备制造业推进具有“三高”(高可靠性、高性能、高适用性)、“四化”(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网络化、集成化)特征的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应用,实现产业振兴发展。轻工、纺织等消费品产业加快信息技术在产品生产各环节的应用推广,促进产业向研发、品牌两端拓展。

 (二)分类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

      推动企业发展模式从生产型制造为主向生产与服务并重转型,探索建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。对行业龙头企业,鼓励企业参与制定行业信息化标 准,根据业务需求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、协同研发设计制造系统和跨地域经营管理系统,进而带动产业信息化;对大型企业,鼓励企业推广跨部门系统集成、数据共 享、业务协同,以及应用集成、业务集成等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,加快车间控制系统、MES系统、ERP系统的衔接配套,进而加快行业信息化进程;对中小企业,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,引导广大中小企业通过平台建立企业信息门户、开展商务服务、加强企业管理,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。

 (三)提高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

      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精品钢材、石化衍生品等重要工业品生产中的渗透应用,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。加快发展车载电子、航空电子、船 舶电子等先进制造业配套产业,为自主品牌汽车、民用大型客机、大吨位船舶等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信息技术支撑。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专用装备、发电与输配电设 备、海洋工程装备等的功能,提高工业生产母机和重大产业装备的信息化水平。

 (四)推广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

      应用信息技术,促进企业挖潜增效,提高工业生产效益。重点推进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,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,提高能源 综合利用、污染源(物)监控和清洁生产的水平。完善信息化监测系统,对本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耗和污染排放进行实时监控,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,促进绿 色环保产业发展壮大。

四、积极推进信息化在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,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

      围绕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、国际航运中心,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为主线,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,深入推广信息技术在重点服务行业的应用,促进信息流与物流、资金流的整合互动,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。

 (一)推进金融服务业信息化

      不断优化金融信息服务,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、金融机构业务发展、金融创新先行先试和完善金融发展环境提供支撑。鼓励银行、证券、保险等 行业不断提高业务电子化、服务网络化、管理信息化水平,加强信息安全风险防控,为企业提供个性化、专业化、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。发展金融资讯信息加工、整 合与分析业务以及相关外包业务,提高面向全球的金融信息服务水平。依托张江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,推动专业化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向园区集聚。推动与金融服务 密切相关的征信行业发展,完善个人和企业信用征信系统,拓展征信产品种类,为产业发展和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信用保障机制。

 (二)推进航运服务和物流业信息化

       结合国际航运中心建设,不断优化上海电子口岸服务功能,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,进一步推动港口、航运、物流、监管等口岸信息的共享。积 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物流、城市配送物流等各类物流模式中的应用,鼓励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方、第四方物流新模式发展。鼓励支持供应链管理、物流监 管等相关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,在重点企业、园区和基地研究“物联网”的技术选型、建设模式和基本框架。

 (三)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

     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,拓展B2B、B2C等 模式在工业企业的应用,推动建设专业化的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,完善电子支付、数字认证、争议处置等保障机制。鼓励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将信息化等非核心业务 进行剥离重组,面向全行业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,促进企业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。鼓励有条件的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,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,拓展 和优化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模式。

五、以“两化融合”为契机,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相关新兴产业

      把握“两化融合”带来的机遇,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、基础性、先导性支柱产业地位。同时,积极推动“两化融合”带动产生的新兴产业发展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
 (一)实施“电子强市计划”

      聚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,加大首台(套)应用的支持力度,在集成电路、通信制造、新型显示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。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门 类,使集成电路、新一代移动通信、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在全国居于前列。加快新型元器件、关键仪器仪表的科技攻关,提升工业生产信息采集、自动控制的自主研发 水平。深化信息产业“走出去”战略,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以及跨国兼并重组,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,并带动新技术、新工艺的引进和集成创新。推进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,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,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。

 (二)实施“软件振兴计划”

      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技术和应用,支持和鼓励工业软件研发设计和应用实施,推进软件技术与整机制造的联动。以操作系统、数据库管理系统、 中间件软件等为重点,推动自主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研发与产业化。支持国产软件在政府、卫生、教育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,扶持国产软件做大做强。鼓励 软件企业增强集成服务能力,促进有条件的软件服务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。

 (三)实施“新兴产业扶持计划”

      推进信息技术在新能源、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,推动太阳能光伏、纳米技术、生物计算机等技术的产业化。发展数字内容 服务产业,拓展数字出版、网络视听等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内容服务,培育扶持具有特色的数字内容服务企业发展成为国内龙头企业。推动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,促 进外包业务向高端化发展,引导企业积极承接离岸外包。

六、优化“两化融合”发展环境,完善工作推进机制

     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,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,加强人才保障、基础研究等工作,为“两化融合”深入推进营造良好环境,加大“两化融合”统筹协调推进力度。

 (一)提高重要产业园区的信息化服务水平

      把全市各类产业园区作为推进“两化融合”的 重要载体,聚焦张江、临港、漕河泾、长兴岛等产业集聚地,打造数字化产业园区。加强产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,支持园区建设具有信息咨询、商务服务、 产品检测等功能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,构建信息资源和技术共享的服务体系和标准,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多层次、综合性的信息化服务。

 (二)建设完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

      支持信息服务提供商、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面向广大企业,提供有行业针对性的信息化公共服务,鼓励企业选择公共平台开展相关应用,避免重 复建设。提升超级计算、软件评测、信息安全测评等信息化功能性机构的服务能力,拓展和深化面向各产业门类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服务。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,建 设一批“两化融合”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,通过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等方面的沟通,推动信息化领域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工艺的应用和产业化。

 (三)加强“两化融合”基础保障体系建设

      着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,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,为推进“两化融合”提供信息化应用的有利条件。在人才知识更新工程(“653工程”)的框架下,实施“两化融合”人才战略,着力培育一批兼具信息化与工业化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。整合相关研究资源,组织开展评估体系、指标体系、政策框架等基础研究工作,为推进“两化融合”提供环境支撑。

 (四)增强“两化融合”工作推进合力

      市级层面建立分管领导牵头、相关部门参与的议事协调机制,统筹推进全市“两化融合”重点工作。市经济信息化委作为牵头部门,开展本市“两化融合”的规划制定、组织实施等工作。市政府相关部门、各区县政府全面落实全市“两化融合”的规划、计划和有关任务。积极发挥相关行业协会、专业学会等社会团体以及专家学者的作用,形成全社会推进“两化融合”的合力。

[附件: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行动计划(2009-2011年)]

分享到:
合作伙伴